首页 > 文章中心 > 股票投资

股票投资范文精选

股票投资

股票投资范文第1篇

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投资者会将所有的投资集中在一只股票上,基于此,马科维茨(H·Markowitz)教授于1938年提出了投资组合的概念,建立了现代证券组合理论,以统计学上的均值和方差等概念来衡量组合的收益和风险,给出了投资者如何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建立自己的最优组合以最大化其投资收益,并将风险分解为系统和非系统风险,从而,指导投资者最优化其投资行为。此后,其学生威廉·夏普(M·Sharpe)、林特纳(Lintner)等为强化该理论的应用,将其注意力从马科维茨的微观研究转向整个市场,将其复杂形态简化为以市场指数为基础的单因素关系,并发现在均衡市场条件下资本资产的收益与风险遵循线性关系,即著名的以均值--方差模型为前提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然而,由于CAPM所要求的前提过于严格限制了其应用,许多经济学家试图研究在一定弱化条件下的定价理论,他们是迈耶斯(Mayers,1972)的存在大量非市场化资产的投资定价理论、罗斯(Ross)的套利定价理论(APT)以及布里登(Breeden)资产收益率与平均消费增长率的线性关系模型(CCAPM)等等为数众多的数量化投资模型,为市场投资行为选择提供了一定决策依据。

Roberts和Osbome在对股票市场价格的长期研究后,发现市场价格遵循“随机漫步”或“随机游动”的规律,由此,以Fama教授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了有效市场理论,认为投资者对市场信息会作出合理的反应,将市场信息与股票价格相结合。进入1980年代,在探寻一般均衡定价模型进展不大的情况下,将定价理论的研究方向转向注重市场信息的考察。经过实证检验,邦德特和塞勒(BondtandTheler1985)发现股市存在投资者有时对某些消息反应过度(overreact),而杰格蒂什(Jegadeesh1990)、莱曼(Lehmann1990)等则发现了股价短期滞后反应现象,由此,杰格蒂什和迪特曼(Titman1993)认为投资者对有关公司长远发展的消息往往有过度的反应,而对只影响短期收益的消息则反应不足,关于这一点仍然存在着争论,尽管如此,信息与股价之间应存在着某种关系得到了经济学家们的认同,并且,弗伦奇和罗尔(Roll)的实证研究证明了股价波动幅度与可获得信息量之间存在着良好的正相关关系。

然而,这些定价理论在现代经济金融学家的推动下得到巨大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表明了“对(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价格变动缺乏有效的解释手段反映了我们科学体系的不成熟”,面对这一现实,金融学家们开始尝试利用非线性方法与混沌思想来理解股票市场行为,甚至采用具有黑盒子性质的定价核概念、半自回归方法和半非参数估计以及近年兴起的系统仿真等新方法,试图解释信息对投资行为的影响,这些研究方法将成为股票定价理论的新兴的令人激动的发展领域。

但是,这些模型的应用都需要较为高深的专业知识和庞大的数据系统,而且,所需数据要求有较长的时间跨度,以满足“大数定理”的要求,这些对于新兴市场和广大的普通投资者来讲,难为其用,而且,市场价格的变化往往与股票“内在价值”并不一致,因此,寻找一种既简便又能适应市场基本状况的定价方法就自然成为了我们的追求。这里,我们希望借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灰色系统理论,探索一套简便易用的股票投资价值预测模型,以期能为投资者的决策行为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2.股票投资价值灰色系统模型

灰色系统理论(GreySystemTheory)的创立源于20世纪80年代。邓聚龙教授在1981年上海中-美控制系统学术会议上所作的“含未知数系统的控制问题”的学术报告中首次使用了“灰色系统”一词。1982年,邓聚龙发表了“参数不完全系统的最小信息正定”、“灰色系统的控制问题”等系列论文,奠定了灰色系统理论的基础。他的论文在国际上引起了高度的重视,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系统与控制通信》杂志主编布罗克特(Brockett)给予灰色系统理论高度评价,因而,众多的中青年学者加入到灰色系统理论的研究行列,积极探索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事实上,灰色系统的概念是由英国科学家艾什比(W·R·Ashby)所提出的“黑箱”(BlackBox)概念发展演进而来,是自动控制和运筹学相结合的产物。艾什比利用黑箱来描述那些内部结构、特性、参数全部未知而只能从对象外部和对象运动的困果关系及输出输入关系来研究的一类事物。邓聚龙系统理论则主张从事物内部,从系统内部结构及参数去研究系统,以消除“黑箱”理论从外部研究事物而使已知信息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弊端,因而,被认为是比“黑箱”理论更为准确的系统研究方法。所谓灰色系统是指部分信息已知而部分信息未知的系统,灰色系统理论所要考察和研究的是对信息不完备的系统,通过已知信息来研究和预测未知领域从而达到了解整个系统的目的。灰色系统理论与概率论、模糊数学一起并称为研究不确定性系统的三种常用方法,具有能够利用“少数据”建模寻求现实规律的良好特性,克服了数据不足或系统周期短的矛盾。

目前,灰色系统理论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不仅成功地应用于工程控制、经济管理、社会系统、生态系统等领域,而且在复杂多变的农业系统,如在水利、气象、生物防治、农机决策、农业规划、农业经济等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灰色系统理论在管理学、决策学、战略学、预测学、未来学、生命科学等领域展示了极为广泛的应用前景。

那么,灰色系统是否能够在股票市场价格走势方面发挥作用呢?以及怎样发挥作用?这是本文要探索的问题。

勿容质疑,股票价格的“内在价值”的研究为我们认识股票价格提供了重要途径,然而,其运用受相关专门知识的约束,同时,也受人们对公司未来现金流的预期是否合理与准确的影响,那么,股票价格偏离其“内在价值”的纠正,必然需要一定的学习过程,并付出相应的代价即“学习成本”。如果将市场有效性与信息定价机制相结合,将对股票市场的定价机制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在股票价格与其“内在价值”的关系上,人们发现股票价格不仅反映其内在价值的信息,而且反映了市场交易者的“噪声”(Black,1986),因而,股票价格的偏离不会总回到其“内在价值”。这样,我们根据这些所知信息还是难以预测或把握市场价格走势,从而经常出现投资者对信息的过度反应或反应不足的现象。

我国股票市场有“政策市”、“消息市”之称,应该说这是效率市场的应有状况,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我国股市的股票价格对其反应“内在价值”的信息未能作出充分的反应,因而,认为我国股市的这种反应机制是跛足的(包建祥,1999),“有关股票市场的政策法规报道”是对投资者最有价值的信息,对股价的影响也最大(茆诗松,1997。),而且存在着对信息的反应过度及反应不足(魏刚,1998;张人骥,1998。),呼吁建立完善的信息定价机制。应该说,我国股票市场经过近年的发展,市场的信息定价机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完善,市场对信息的敏感性有了实质的提高,对影响股票“内在价值”的信息,不论是系统信息还是非系统信息,股票价格均有相应的反应,因而,为通过市场价格的一定历史时期的反应判断市场价格的未来走势,提供了可能。

由于股票价格应该反应与其相关的市场信息,那么,信息在价格中的输入和传递就有其相应的轨迹和强度,这种轨迹和强度取决于该股票的价格对相关信息的反应机制和灵敏性,而对于不同的股票,价格反应信息的机制和灵敏性有着相当的不同,并随时间变化而变化,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差异,以及这种轨迹和强度大小是什么,难以准确把握,也就无法准确地把握和股票“内在价值”,在新兴市场中,这种状况尤甚。

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在新兴市场中,作为绝大多数投资者来讲,他们难以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投资者,更像是通常的“投机者”,即以市场交易差价获取利益,并不是以获取公司分红或股利为目的,因而,对这些投资者来讲,公司股票的“内在价值”是多少似乎显得那么重要了,他们最为关心的应该是股票市场价格的近期走势如何,以判断价差的大小,从而决定该股票是否值得买卖,因此,交易过程中并不需要知道公司股票“内在价值”。由此可知,股票价格的市场表现的趋势判断就显得非常有意义了。

由于股票价格是相关信息的综合反应,所有的相关信息的传导机制和灵敏度都得到了相应的反应。虽然,我们并不知道这种传导的方式和灵敏度是什么,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利用适当方法通过信息在价格中的历史反应来判断价格的未来行动方向或状态,从而寻求信息在股票市场价格中的反应机制,这是因为历史行为反应至少部分反应了价格行为固有规律,并反应了价格对新信息的反应能力,这种反应能力决定了价格的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我们认为,灰色系统理论的建立为测定和反应这种传导机制和灵敏度提供了一种较好的方法。

我们知道,灰色系统是通过对原始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来寻求其发展变化的规律,这是因为,客观系统所表现出来的现象尽管纷繁复杂,但其发展变化有着自己的客观逻辑规律,是系统整体各功能间的协调统一,因此,如何通过散乱的数据系列去寻找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就显得特别重要。灰色系统理论认为,一切灰色序列都能通过某种生成弱化其随机性而呈现本来的规律,也就是通过灰色数据序列建立系统反应模型,并通过该模型预测系统的可能变化状态。

灰色系统理论认为微分方程能较准确地反应事件的客观规律,即对于时间为t的状态变量,通过方程就能够基本反映事件的变化规律,那么,假定某股票价格的状态初始序列为,通过灰色一阶累加生成序列和弱化关系式(k=1,2,…,n),我们就可以得到该股票价格的时间状态的灰色微分方程为,系数a就是股票价格对信息的敏感性,是股票价格状态对信息反应系统变化内在规律的指标,在灰色系统里被称为“系统发展系数”,而(k=1,2,…)就是该股票在未来k+1时间的市场价格。

根据灰色系统理论,要把握市场价格走势和发展方向,并不需要知道是什么信息或多少信息影响其价格的变化以及如何影响,诸如宏观经济因素的变动、公司基本面的变化、市场参与人数的增减等等因素分别对价格影响及其方式或者是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我们所需要的只是新信息的加入会使原有的趋势得以改变,新信息的不断加入是市场价格不断变化的驱动力,而新信息的影响并不是在瞬间完成的,而是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消化在市场价格中逐步体现,这就是通常意义的历史信息的记忆功能,这种记忆能力对于市场价格走势的驱动力具有一定的“惯性”作用,通过判断这种驱动力(系统发展系数)的发展变化来预测未来价格走势正是灰系统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

3.灰色系统模型的应用实例

3.1时间转折预测

这里,我们以上海综合指数的日收盘指数为标准,以2000年1月10日1545.11点为起点,如果局部低点和高点之间相差200个点以上,认为市场指数出现了一次转折,将低点-高点的变化看作一个阶段,因而,我们选择各阶段的局部最高点和最低点,并选择相临的指数相差200点以上的点,计算其距离起点的月份数,以构造指数走势的量化分析,具体数据见表1。根据灰色微分方程可以得到指数转折点的时间方程为:,其中k=1,2,…。

根据这个模型可以对指数转折情况进行预测,计算结果和模拟误差状况见表2,由表可以看出,该模型对指数转折时间点预测的残差平方和0.54,模型预测平均相对误差为2.6%,小误差概率几近为1,因此,平均预测精度为97.4%,预测精度为二级,说明该方法基本可用于市场综合走势转折时间的初步预测。由此转折预测方程,我们可得到后一阶段的5个预测值为:19.4、23.3、27.9、33.6和40.3。第一个预测值19.3表明下一转折点在从2000年1月起的第19个月左右,即约在2001年7月会出现一次重大转折,再经过约4个月的调整后将又会有一次较大的转折,即预计在2001年11月份可有一次200点以上的变化。

表1时间序列表

3.2上海综合指数的预测

2001年来,上海综合指数收盘指数从1月2日的2103点降至10月22日的1520点,跌幅近30%,如以当年最高点2245点计,跌幅更深,因此,我们应用灰色系统模型对股票指数变化状况进行预测,以期能更好地开展投资决策和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根据灰色微分方程建立上海综合指数走势预测模型,为此,我们以上海综合指数的实际周收盘数为基础,以2001年8月10日周收盘价1955.04点为数据系列的起点,得到指数走势的预测方程:,其中,k=1,2,…。根据这个模型对指数的预测,结果和误差状况见表3,由表可以看出,该模型对指数序列模拟的残差平方和为1259.90,模拟的平均相对误差为0.79%,因此,平均预测精度为99.21%,最大预测误差为1.20%,小误差概率近似为1。从模型本身来看,应该说对上证综合指数的预测精度基本能达到要求。

3.3新陈代谢模型与事后检验

事后检验是根据模型预测值与市场实际表现进行比较而得到的,根据该指数走势预测模型,我们可以得到未来4周的收盘指数分别为1768.66、1741.12、1714.00和1687.31,总体是一个下降的趋势,上海综合指数的实际值1807.02、1764.87、1691.33和1572.45,实际误差分别为2.12%、1.34%、-1.34%和-7.30%,表明有较为理想的预测效果。但实际结果也表明,利用某一数据系列对走势或时间转折进行长期的预测,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新信息的作用没有得到体现,历史信息影响程度的有限性,即价格对信息的记忆与预见能力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信息对系统的影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减弱,误差将会越来越大因此,我们采用新陈代谢GM模型对2001年8月17日开始的上证综合指数趋势进行模拟,即利用最新的数据替换最旧的数据以最大限度地体现新信息对市场走势的影响,计算的结果列于表4,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的最小预测误差为-0.03%,最大预测误差是7.73%。在趋势判断上,预测趋势与市场实际表现有着较为一致的变化。从其模拟散点图看,预测值与市场实际表现有着极为吻合的效果。

表4新陈代谢GM模拟结果与后验表

后验相对误差图

4.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灰色投资价值模型的预测是短期的,一般地讲,对3个以上时间跨度后的预测误差较大,因此,需要利用新陈代谢模型进行重新估计,旧有的信息对系统的发展发挥持续的影响,而新信息的作用效果未能得到充分的反映,这就决定了仅根据原有信息进行的预测会比较大地偏离实际运动轨迹,从而失去了模型预测的意义。因此,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我们应在模型中不断补充新的信息,去掉那些对于预测的作用日益减小的旧数据,以反映新的信息对系统发展的影响特征。事实上,对于绝大部分系统来讲,系统对信息的记忆功能是极为有限的,旧的信息对系统发展的作用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减小,因而,在应用该模型进行预测时,不断更新数据系列将是十分重要。

我们也注意到,预测值相较于实际值似乎有一个单位时间的延迟,这种延迟表明该预测模型有一个“追涨”、“杀跌”的特性,这进一步说明了该模型的短期预测特性,这是可能因为,该模型的预测结果放大了旧信息对系统的影响程度,从而使预测结果产生一定程度的偏离,特别是在市场出现“暴涨”或“暴跌”的情况下,该模型的预测误差相对较大。尽管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短期的走势判断有着良好的效果,但我们认为,为避免“追涨”、“杀跌”的作用所导致的重大趋势延迟影响,将市场变化的时间转折周期预测结合使用是一个可行的选择,并适当加以调整,以避免或减少在对市场宏观走势重大变化的判断中犯致命错误。基于此,我们正努力寻求新的算法和预测趋势与市场重大变化的实际关系,以期消除预测判断上的失误。在应用GM模型进行系统预测时,所应用的数据系列要求具有一定的光滑度,对那些具有剧烈跳跃性质的数据系列的系统,其预测效果不是十分理想,研究表明,系统本身的发展系数过大(大于1.5)时,用这种方法模拟的精确度不到50%,因此,对于价格变化较为频繁且有较大波动幅度的个股,这个方法对于指导其投资决策的意义会有所限制,我们正在进一步的研究之中。

参考文献

1.包建祥,《对股票市场信息定价机制的重新诠释》,《证券市场导报》,1999年第四期

2.邓聚龙,《灰色系统(社会·经济)》,国防工业出版社,1983

3.李庆扬,王能超,易大义,《数值分析》,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

4.李祚泳,灰色系统理论和应用的最新进展,《大自然探索》,1992,(1)

5.茆诗松等,《政策、扩容、消息对上海股市的影响》,《中国证券市场实证分析》,学林出版社,1997

6.汤敏,茅于轼主编,《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第一集

7.魏刚,《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1998年第六期

8.约翰·伊特韦尔等编,《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9.张人骥,朱平方,王怀芳,《上海证券市场过度反应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1998年第5期

10.Ball,R.,1995,TheoryofStockMarketEfficiency:AccomplishmentsandLimitations,JournalofAppliedCorporateFinance,Spring

11.Black,F.,1995,Noise,TheJournalofFinance,Vol.XII.No.3

12.Elton,LeonardJandGruber,MartinJ.,1991,ModernPortfolioTheoryAndInvestmentAnalysis,NewYorkUniversity,Fourthedition

13.Fama,E.F.,1973,EfficientCapitalMarkets:AReviewofTheoryandEmpiricalWork,JournalofFinance,May

14.Paltelis,A.D.,1997,StockReturnPredictabilityandtheRoleofMonetaryPolicy,

股票投资范文第2篇

在中国近代早期,民众对股票的认识不可避免地带有模糊性。鸦片战争之后,西方近代信用制度被引入中国,发行债券成为外国资本家继发行公司股票之后,在华筹资的又一重要手段,国人初次有了债权证券化的认识。外国股票与债券以其较为丰厚的利润回报和稳定的商业信誉,逐渐受到华商的青睐,从而使不少华资或被吸纳入洋行,或被外国资本家借去又高息转借于清政府。对于外国股票与债券,晚清士人在很长时间内统称之为“股票”。至少,在官方的言论中,直到19世纪末这两个概念还是混淆的。在不少中外借款条约的中文文本中,借款债券都被写成“股票”(注:见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第598-599,627-629,734-736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直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二月,朝廷官员在筹借内债时,尚将此项债券命名为“自强股票”,后又改名为“昭信股票”,以区别于官方在铁路、矿务等方面获利“惯于失信”的股票。由于晚清士人在一定程度上,对近代股票与债券的属性没有区分开来、他们对股票投资的债券性要求也就不足为奇了。

晚清民众对股票投资之债券性要求的一个突出例证,就是公司股票普遍存在的“官利”现象。所谓官利,就是股本利息,即股息的俗称。股息本来是公司扣除经营运作成本之后,为股东提供的“或大或小的利息”[2](P.268),是公司投资风险性的体现之一。正如马克思所言:“股份公司有一个共同点: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投入什么,但是不知道自己取出什么。”[1](P.484)而在近代中国公司企业中,官利是固定的,而且是必须予以保证的。官利必付、官利先付是近代中国实业界的一种社会俗成制度,即持股人不问企业盈亏,依固定利率定期向公司领取息金。官利利率一般载于公司章程和股票上,如期支付官利成为公司企业经营运作中必须遵循的一项原则。股东在缴纳股金获得股票的同时,还会拿到一种息折,据以定期向公司领取息金。检阅晚清官督商办和商办公司企业的章程,几乎没有不规定官利的,只不过表述略有差异而已。

关于近代中国实业投资领域“官利”制度产生的原因,笔者和其他学者已从中国传统的高利贷金融市场等方面进行过探讨(注:朱荫贵:《引进与变革:近代中国企业官利制度分析》,《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4期;张忠民:《近代中国公司制度中的“官利”与公司资本筹集》,《改革》1998年第3期;李玉、熊秋良:《论中国近代的官利制度》,《社会科学研究》1996年第3期。)。诚然,在近代中国,产业资本受制于商业资本是造成中国实业投资领域“官利”盛行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促成后者的社会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股票市场。首先,不难发现,当时在华发行股票的外国公司多未规定固定股息,而这并没有影响华商对外国股票的认购热情。虽然华商起初对洋商所发行的股票“视为畏途”,“未敢问鼎”[3]。但是“至迟在(19世纪)50年代”通商口岸渐兴华商认购洋股之风[4]。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华商对洋行股票的认购渐趋踊跃,有的洋行因“买股份之人多为华商”,乃至该行虽为外国公司,“亦只有此名而已”[5]。有的洋行股票因供不应求,以致市价溢出原价好几倍。个别洋行鉴于要求认股的华商为数太多,不得不制定了限制条件[4]。

另一方面,笔者通过对晚清公司章程的大量汇总,发现洋务民用企业在关于“官利”的规定方面,同此后的各类民办或官商合办企业还是有些区别。主要体现在对支付官利的起始时间上。后期的民办或官商合办企业一般规定入股即起息,而不少洋务民用企业则突出企业见到效益后方能分利。例如金州骆马山煤铁矿章程规定:“自见煤之日起,每商本一百两,长年酌提官利银十两”[6];平泉铜矿规定:“见铜后十二个月为第一年,如有盈余,先提官利一分”[7];徐州利国矿务局规定,股东缴纳股款后,矿局“给予股票并取利股折,俟煤铁运售之日起,每届一年结算一次,先提官利一分”[8]。登州铅矿则“照章议定,(自)收银之日起,先行派分庄息,俟口炼发售后,长年官利一分,并找足以前庄息不敷一分之官利”[9]。洋务民用企业的创办人也承认之所以规定官利,是鉴于如果将官利“纳入余利之内”,则股东“不自觉矣”。所以“公司章程向须酌提官利”[6],“股本宜提官利也”[10](p.1044)。但是,在早期洋务民用企业中,并未见到后来在民办企业中常见的“官利吃股”现象。有的实际上并未按规定于投产后即支付官利,例如开平煤矿规定见煤后支付官利,但实际上至出煤后第七年方开始配发官利,且首次官利仅为六厘,而非章程规定的一分(注:见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下册,第643-644、660-661页。)。同样,洋务民用企业关于官利的“严格”规定,也并未引起社会的普遍不满,相反19世纪80年代初,在上海掀起了近代中国第一次股市高潮。

时人记述,“中国初不知公司之名,自招商轮船局获利以来,风气大开”[11];华商“忽见招商、开平等(股)票逐渐飞涨,遂各怀立地致富之心,借资购股,趋之若鹜”[12]。于是,市场之中买卖股票“成为一宗生意”,甚至成为“市面生意之时派”[13]。商民“视公司股份,皆以为奇货可居”[14],乃至“人情所向,举国若狂,但是股票,无不踊跃争先”[15]。在这种狂热的购股之风促动下,即使新发行的股票也无不涨价。时人记叙:“每一公司(股票)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票为幸”[16],股票市价“一加再加,登时飞涨”[17]。在当时,投资者其实并不关注企业的官利,他们“专心致志于(买卖)股票之中”[18],并不在意公司的利润如何,因为“股票转售,其利已属不赀”[14]。在股票之利的诱使下,“凡市中有些场面者,莫非(公司)股东”[19];本无巨资的小商小贩亦“或抵或借”,“不惮罗雀碰掇之劳”,争购股票,“以图厚利”[20]。当时上海股票市场之所以火热起来,也是综合原因的结果,但至少可以说明,洋务企业关于“官利”的较后来严格的规定并没有限制投资者的热情,民众大兴认购股票之风也并非追逐于股息之利。

官利虽然对上海股市的高涨未起关键性作用,而上海股票市场的崩溃,则直接影响到了此后中国民众的投资心态。经历了上海股市风潮之后,股票投资的惨痛损失,使民众对公司、股票普遍产生了恐惧之感。乃至“人皆视集股为畏途”[21],言及公司、股票,竟“有谈虎色变之势”(注:《股份转机说》,《申报》1884-12-12;《论商务以公司为最善》,《申报》1891-08-13。),“几同于惊弓之鸟”[17]。商民对于公司、股份的恐惧、厌恶心态,对此后的洋务民用企业实施募股集资活动产生了很大影响。时人称:商民因有“前车之鉴”,不免“因噎而废食,惩羹而吹齑”[22],乃致“公司”二字,“为人所厌闻”(注:(台北)近代史研究所编:《矿务档》第七册,第4358页;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七),第316页。),“公司股份之法遂不复行”[23]。凡有企业招股,商民犹“惴然惧皇(惶)”,“疑以公司为虚名,以股份为骗术”,乃至有巨款厚资者也“誓不买公司股票”[24];即使是“铁路、织布之股票,真实不虚”,商民亦“观望不前,未能踊跃”[23]。商民投资心理受到的重创,是短时期内难以恢复的。几年后,云南铜矿局在上海招股,商民“仍鉴于数年内之前车,往往裹足不前”,致使该局“竭力招徕来者,总不甚旺”[25]。1887年漠河金矿在上海招募股份时,商民犹“惕于数年前股份之亏,语以招股醵资,百无一应”[26](p.4332)。在这种情况下,“官利”的及早与即时兑现就成了尽可能挽回公司社会声誉的不多的手段之一。例如湖北织布局于1894年招商承办时,之所以规定“本局允为保利一分五厘,每股(百两)每年凭折到局领息银十五两”,就是为了解除“若绅商入股恐所分额息,欲称官利,多寡无定”的顾虑[27](p.573)。著名实业人物郑观应也说,“中国自矿股亏败以来,上海倾倒银号多有,丧资百万,至今视为厉阶”,故此“集股之法,首当保定官利”[28](P.686)。

促使晚清股票“官利”属性强化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清政府于19世纪末发行的“昭信股票”的“失信”结局产生的广泛社会影响。昭信股票本为清政府为缓减财政危机而发行的一种公债,之所以如此命名,旨在强调其信用的稳固性。用策划本项活动的朝中官员的话说,就是区别于以往国内有关企业发行的“惯于失信”或“获利亦无把握,收效未卜何时”的股票[29](p.8)。虽然朝廷为此颁布了严格的章程,作了还本付息的规定,但这种债券在发行过程中则严重背离原定章程,使该项公债的发行,最终演化成为官府的苛派抑勒或强令捐输,使民众怨愤激增,最后不得不停止。昭信股票的社会声誉遂大为败坏,由此也进一步影响到民众的投资心态。乃至在民众看来,“集股即劝捐别名”,每逢公司募股,则“率皆借词推诿,纵使谆谆开导,亦属藐若罔闻”(注:《河南官报》第51期,引自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1840-1937)》,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第38页。)。在这种情况下,集股创业者自然也不得不在付息方面显示其“诚意”。例如陕西铁路总局创办人员在议定西潼铁路招股办法时,就特别强调了严格执行“官利”制度对于挽回昭信股票引发的股票“失信”之社会不良影响的重要意义:“陕西自劝办昭信股票,未能取信于人,以故在上偶有捐输之举,在下即广生疑虑,今办铁路股份,以定期付息为最要之著”;只有如此,方可“坚入股官绅商民之信,期于事成之举,祛疑忌而收利权”[30]。长期受自然经济浸濡的国人,普遍有着“宁可一人养一鸡,不愿数人牵一牛”的习惯心态,这种潜在的“单干”意识本来就难以即时转变。而官方的不良商政,无疑加剧了他们对新式企业投资的恐惧。“是故人之有资本者,宁以之自营小企业,或贷之于人以取息,而不甚乐以之附公司之股。”[31](p.118)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创办者不得不对投资者制定一种利益的保障,即“各省商办实业公司自入股之日起,即行给息,以资激劝,而广招徕,已属不得已之办法”[32](P.1014)。

近代中国实业界的“官利”制度虽然是一种普遍的作法,但各个企业的规定又不尽相同。以民办与官商合办企业为例,除了利率的不同外(注:这一时期企业股票官利利率大致在周年四厘至一分五厘之间,一般以年息五厘至八厘的规定较为普遍。),在计息时间方面,有的企业规定以收到先期股银之后即起息,有的规定股款收齐之时起息,较多的企业规定以收到股款之次日计息。多数企业声明官利发放,不计闰月。也有不少规定常年行息,例如云台山树艺公司明定“(股本)连闰八厘计息”[33](p.19)。民国元年创办的浙江银行则规定:“本银行股本官息按周年六厘计算,即以交股之次日起扣至来年是日止为一周年,前项官息每年分二期发,上半年自七月一日起至八月终日止;下半年自翌年正月一日起至二月终日止。”[34]股票所载官利利率一般是固定不变的,但也有个别企业因应于不同的时期,规定了不同的官利利率。例如汉阳铁厂在实行招商承办时议定的章程规定:“(股东)自入本之日起,第一至第四年按年提息八厘,第五年起提息一分。”官商合办溥利呢革公司章程规定:“本公司所收股本,均于缴到之后一日起息,未出货以前按周年四厘算,既出货以后按周年八厘算。”直隶工艺总局劝办之织染缝纫公司则在章程中写到:“本公司……第一年生意未必能遽获厚利,拟第一年各股份按照常年四厘包息……自第二年起,每年结账,各股东一律按五厘官息照股派分。”河南广益纱厂亦规定:“自(股东)交银之日,先付执照一纸,按三厘起利,俟换给股票息折时,须将执照缴销作废,以后统按周年六厘行息,是为官利。”[35]在官利来源方面,也不尽相同。有的企业在开工前将股本存庄,以庄息发给股东。官商合办的铁路公司和一些同官方关系密切的企业,如京师自来水公司、南洋劝业会等可以靠政府支持获得息款(注:京师自来水公司于1908年时由农商部奏准,“每年筹官拨官款银十五万两,预存银号,以为保息之用,俾昭大信。将业公司销场发达,余利增多,再将官款分期缴还”。1910年创办的官商合办的安徽泾县铜管山铜矿有限公司则以本省矿务总局所收米捐为保息。同年开办的南洋劝业会也规定:“股东应得官利,按周年八厘计算……商股应发官息,由南洋大臣另筹的款,不在股本内拨付,以固会本。”(分见汪敬虞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上册,第633页;下册,第781页;章开源等主编:《苏州商会档案丛编(1905-1911)》,第416页。))。民国初年,北京政府颁布了《公司保息条例》,以政府基金为特定行业企业保息。而对大多数企业而言,在未获得利润前,则不得不“移本作息”(注:也有少许企业并未规定“官利”,例如1905年成立的山西同济矿务公司宣布,“本公司所集成本,并无利息,每年结账盈余,先提一分为公积,逐年还本;俟成本还清,即停公积,此后所余净利,提二十五分报效国家,余归公司,除再提红股外,按股分利”(《矿务档》第三册,第1514-1515页)。天津同庆杂货有限公司在1911年颁布的章程声明:“本公司股本并无官利,每年正月结账一次,所有盈余除息项开销外,作为百六十份(分配)”(天津市档案馆编《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03-1911)》,上册,第947页)。还有的企业明确规定,企业“如无盈余,不得移本付息,致妨营运”(《伊犁将军奏创办皮毛有限公司拟定章程折》,《商务官报》己酉年第28期)。)。企业初创阶段,一般资金紧张,经营困难,“官利必付”作法无疑极大地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难度。而为支付官利不得不移用股本或高息借贷,对企业来说,更无异于挖肉补疮、饮鸩止渴,严重削弱了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关于这一点,张謇在总结大生纱厂与大生崇明分厂创办初期亏损原因时,已作过明确分析,学术界也多有引录,兹不赘述。

对于官利制度的弊端,自晚清开始就受到国内实业家与学者的抨击,梁启超与张謇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公司律》明确规定企业没有利润,不得移本付息,对矫正这一不良商业习惯产生了些许作用(注:例如上海龙章机器造纸有限公司至1908年已积亏18万余两,遂召开股东会,经“研究再三”,决议停发当年官利“以符商律”(汪敬虞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下册,第841页)。)。实业界在革除这一陈规陋习方面也在不断努力。例如在宣统二年(1910年)举行的江苏铁路公司第四次股东会上,有人鉴于公司支出项下,“股本之官利居其半”,股东若再按年取利,“试问利从何出?实无异自抽股本,矧外界觊觎者众,思之殊为寒心”,遂主张“拟不支息五年,即以息作股本,一为固本计,一为扩充计”。不料他的提议一出,“即有反对者群起诘责”。最后投票表决,结果“可者一千六百三十八权,否者六百七十一权,遂决定以股作息”[36]。张謇在大生纱厂和大生崇明分厂多次议停官利,曾一度与股东达成协议,官利递迟两年支付,但迟发的官利则须周年加息六厘,作为补偿。张謇等人在民国初年发起创办中国模范铁工厂时,虽然为股东规定了长年八厘的正息,但又在招股时声明,“惟应从何时支起,须由股东会议决。向来凡公司招股,必自收到股银即日起息,此种办法甚悖商业法理。夫公司尚未营业之时,资本多半用于选屋、购机,余款存庄,收息有限,何从付此八厘官利;若移本以派息,是骗股东也,明得官利,暗耗股本,迨需运本时,不得不以重利求贷于钱庄,此多数公司失败之原因也。本公司名曰模范,甚望股东有以矫正他公司之恶习,一以巩固公司基本为目的,而勿志在派官息也”[37]。商务印书馆于20年代初曾试行过股息公积金的办法,其要义就是由股东大会通过决议,当年度股息超过一分时,应酌量提存股息公积金,此项公积金常年八厘计息,除积成巨款,于扩充股额时改为股份,或遇股息不足一分之年度,酌提该项经费,以为填补外,非经股东会决议,概不得提用。1925年时,该公司股东会又对股息公积金的规定作了修改,即股息公积金常留股本总额四分之一的数目,“专备股息不足一分时,填补股息之用”;股息公积金达到股本总额四分之一后,其溢出之数,当届即行分派,以后每满三年分派一次,或分派现款,或改作股份,由董事会提交股东会议决(注:童世亨:《企业回忆录》,光华印书馆版,上册,第117-118页,今收入上海书店影印版《民国丛书》,列第三编第74号。)。刘鸿生控制的大中华火柴公司于1931年第二次股东会时通过了增加普通股至三百万元的决议,但截至1932年12月27日只招到11559股,距预期之数尚缺401520元。公司董事会认识到“就本公司业务情形观察,招足此项股额实属非常重要。就一般社会经济情形观察,续募此项股份,事实上必多困难”;另一方面,本公司1932年度应发官、红利与此项未招足之股本额相差无几,而就公司经营状况论,“对于此项巨额之官、红利本无发给现金之可能”。故此,召开第四次股东大会,提议将应发官、红利抵充未招足额之普通股。结果,股东“众无异议”,通过了这一提案[38](P.155)。这些措施虽然对个别企业渡过难关产生了作用,但并未能改变中国实业界惯行的“官利”制度。企业向股东支付官利的现象,到民国时期虽日渐减少,但终未消失。

在股票债券化意识的支配下,投资者从一开始就淡化了对自己作为股东应有权益的正当要求。在近代公司制度中,股东作为公司的出资人,主要是通过股权机制实现对公司经营运作的监管。股东的应有权利大致包括选举董事与监察人,请求查阅公司账目,就公司营业状况向经理人员提出质询,请求分派应得利益,参与决定公司营业方针等,这些权利是借助在股份均一、股权平等基础上建立的决议和投票机制实现的。股权是投资者基于出资行为而取得股东资格后应得的合法权益,股权机制是近代公司进行内部约束、实现健康运作的必要条件。但是在股票“官利必付”制度影响下,民众投资企业后,关于公司寻切事宜多不过问,抑且不愿过问,他们“所关心的只是如何收受股息,对于企业的经营并不感兴趣,只考虑股息愈大愈有利,毫不关心企业的经营状况如何”[32](P.1012)。例如苏州苏经、苏纶两纺织厂股东“除年收股息七厘外,于两厂营业盈亏始终未尝过问”。后来,两厂拟招集股东大会,商议经营方略,但大多数股东表示“但愿年收股息,不愿与共盈亏”[39](p.267)。再如大生纱厂的股东“始终不知厂在何处作何状者……殆十居八九”[40](p.87)。如此,公司股东就成了变相的债权人,他们手中的股票不啻一张借贷字据。因为耽于官利,不重股权,就使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严重脱节,股份公司权力制衡,民主决策的运作机制得不到体现,从而为经营管理人员的独断专行和营私舞弊提供了条件。梁启超曾对此有过检讨:“我国各公司之股东……但求官利之无缺而已”,而于公司经营事务并不过问,则“(公司)职员因利用此心理,或高其官利以诱人,其竟由资本内割出分派者,什而八九……股东初以其官利有着也,则习而安之,不知不数年而资本尽矣”[31](P.117)。

“官利必付”是晚清股票债券化的突出表现,这种富于民族特色的商业惯习对中国公司制度建设产生的不良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正如当时的外国商人指出:“这种制度一天不改变,中国的公司企业便不能有稳固的发展”[32](p.1012)。今天,当我们抨击这种商业陋习时,更多地应理解当时民众的心态。高利贷资本占主导地位的传统社会经济背景和民众在此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单干”式的投资心态,固然是根本原因,但股市风潮,和政府不良商政对民众投资心态的打击,恐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由此也说明,政府行为和股票市场在公司制度建设方面,对民众投资心理所产生的不良作用远比良性作用的影响深远。同时也应看到,在致力于公司制度建设时,对民众相对滞后的投资理念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有营造全社会的良性投资理念,方有利于公司制度建设。这或许是检讨中国近代股票的债券性后,对于今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点启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3]叭喇糖公司之利[N].申报,1882-09-17.

[4]汪敬虞.十九世纪外国侵华企业中的华商附股活动[J].历史研究,1965,(4)

[5]裕国当筹其大局论[N].申报,1877-11-06.

[6]接录开金州骆马山煤铁矿章程[N].申报,1882-11-20.

[7]平泉矿务局招商章程[N].申报,1882-06-11.

[8]徐州利国矿务招商章程[N].申报,1883-01-14.

[9]登州铅矿禀案[N].申报,1883-07-13.

[10]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下册[Z].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11]书某公整顿矿务疏后[N].申报,1884-05-13.

[12]答暨阳居士采访沪市公司情形书[N].申报-1884-01-12.

[13]公司多则市面旺论[N].申报,1882-08-24.

[14]论赛兰格锡矿[N].申报,1882-06-25.

[15]商船兴废论[N].申报,1884-08-14.

[16]上海平准股票公司叙[N].申报,1882-09-27.

[17]股份转机说[N].申报,1884-12-12.

[18]论市面清淡之由[N].申报,1883-10-19.

[19]论股票房屋两案宜立定章以清积牍[N].申报,1885-02-02.

[20]中西公司异同说[N].申报,1883-12-25.

[21]论商务以公司为最善[N].申报,1891-08-13.

[22]论致富首在开矿[N].申报,1892-09—23.

[23]述沪上商务之获利者[N].申报,1889-10-09.

[24]商务论略:下[N].申报,1890-01-01.

[25]书督办云南矿务唐中丞奏稿后[N].申报,1887-09-03.

[26](台湾)近代史研究所.矿务档:第七册[Z].台北:近代史研究所,1960.

[27]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上册[Z].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28]夏东元.郑观应集:上册[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29]千家驹.旧中国公债史料[Z].北京:中华书局,1984.

[30]五续陕西铁路总局详议西潼铁路办法章程[N].申报,1906-05-17.

[31]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1995.

[32]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下册[Z].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33]皇朝经世文新编续集·农政上[Z].

[34]中华民国浙江银行招股广告[N].申报,1912-02-11.

[35]豫省广益纺纱有限公司章程[N].大公报,1906-03-02.

[36]苏路公司第四次股东会纪事[J].东方杂志,1910,7,(3).

[37]中国模范棉工厂招股章程[N].民立报,1912-08-26.

[38]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刘鸿生企业史料:中册[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股票投资范文第3篇

(一)货币政策的影响

货币政策通过利率变动影响到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从而导致股票需求的变化最终影响到市场的波动。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促使银行个人贷款量的增加,社会融资环境的宽裕令大量的社会游资不断流入股票市场,造成股票市场的交易活跃,价格上扬。

(二)财政政策的影响

国家以财政政策调节宏观经济,财政支出的增加与降低将直接影响市场的繁荣与否,进而影响到企业的效益。而税率的提高或减少,将会影响到市场的投资欲望与股票价格,从而直接与个人股票投资的损益相关。

(三)供求结构影响

当可供投资者持有的股票量和入市资金之间的比例失调时,市场的扩容速度与入市资金增加速不匹配时,供求结构风险就显得极为突出,大量的资金闲置或过热,都会导致股市出现虚假的繁荣和萧瑟,从而增加了个人股票投资的风险。

二、个人风险管控应对策略

(一)策略层面防范

1.避免盲目投资,全盘投资计划股票的信息不对称性,致使个人投资者在投资之初就处于一个不利的位置。因此个人股票投资第一个需要注意的就是信息的搜集,把握住市场的定位,分析判断现今股票市场的投资价格变化,入市时间和入市目标的制定,乃至于最后的撤离时间,都需要做好计划,不能仓促选择。

2.规避风险,不亏为赚股票市场的不确定性导致股票的涨幅变化极快,投资盈利时应留出空挡,分析市场变化果断抛售,避免被“套牢”或者“踏空”,任何时候给自己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做出止损吸纳。

3.投资不是投机股票虽然名为投资,实际上却是投机行为,而且短时间的投机常常可以带来巨大的收益,因此众多的个人股票投资者就陷入了投机者的行列。而股票市场的不确定性导致投机在带来巨大利润的同时也扩大了风险。

(二)实际操作的风险防控对策

1.买入卖出时机的选择当股价高于SAR线之上的时候,属于买方市场。股价低于SAR线之下属于卖方市场。SAR指标反应的是长期和中期的走势,因此何时买入、卖出,当以SAR线为基准,结合长期均线来判断时机。

2.以值搏率测算通过对值搏率的测算分析,比较一段时间内某一只股票的上涨和下跌空间,选择上涨空间比较大的股票投资,避免持有值搏率低的股票。

3.技术指标测算买点结合周线、月线的KDJ指标,在低位、套牢区外、布林线收口方向、极度萎缩和重底线交合出找寻校准买点。

三、结语

股票投资范文第4篇

股票投资收益是投资者投资行为的报酬。一般情况下,股票投资的收益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货币收益;另一类是非货币收益。货币收益是投资者购买股票后在一定的时期内获得的货币收入。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投资者购买股票后成为公司的股东,他以股东的身份,按照持股的多少,从公司获得相应的股利,包括股息、现金红利和红股等,在我国的一些上市公司中,有时还可得到一些其他形式的收入,如配股权证的转让收入等;二是因持有的股票价格上升所形成的资本增值,也就是投资者利用低价进高价出所赚取的差价利润,这正是目前我国绝大部分投资者投资股票的直接目的。非货币收益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投资者购买股票成为股东后,可以参加公司的股东大会,查阅公司的有关数据资料,获取更多的有关企业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在企业重大决策中有一定的表决权,这在一定程度上可满足投资者的参与感;大额投资者购买到一定比例的公司股票后,可以进入公司的董事会,可影响甚至决定公司的经营活动,像前些年上海股市闹得沸沸扬扬的"宝延事件"、"万申事件"莫不如此,其中"宝延事件"中,投资方深圳宝安公司的代表何彬不仅进入了延中的董事会,而且还担任董事长至今;此外,国外的一些上市公司还规定,凡股东购买本公司商品时可得到一定折扣优惠等等。我们这里研究股票投资收益时,主要以货币收益为主,暂不考虑非货币收益。

衡量一项股票投资收益的多少,一般用投资收益率来说明,也就是投资收益与最初投资额的百分比率。由于股票与其他证券的收益不完全一样,因此,其收益率的计算也有较大的差别。计算股票的收益,通常有以下两种类型:股票收益率、持有期收益率。通过这些收益率的计算,能够充分地把握股票投资收益的具体情况。

股票收益率又称本期股利收益率,也就是股份公司以现金派发股利与本期股票价格的比率。用下列公式表示:本期股利益率=年现金股利/本期股票价格100%

公式中,本期股票价格指证券市场上的该股票的当日收盘价,年现金股利指上1年每一股股票获得的股利,本期股利收益率表明以现行价格购买股票的预期收益。

持有期收益率是指投资者买入股票持有一定时期后又卖出该股票,在投资者持有该股票期间的收益率。用公式表示如下:

持有期收益率=出售价格-购买价格+现金股利/购买价格100%

投资者要提高股票投资的收益率,关键在于选择购买何种股票以及在何时买进或抛出股票。

任何股票投资者都希望自己能买到盈利丰厚、风险小的股票,因此,在作出投资决策时,一般要考虑投资对象的企业属性和市场属性。

股份制公司企业属性的好坏,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指标来进行评价:

(1)公司的财务指标

①公司的获利能力。获利能力强的公司,股东自然能分配较多的股利,股票价格也会比一般公司上升得快,从而使人们对该股票的投资意愿相对提高。其计算公式为:

公司获利能力=利润总额/资格总额100%

此比例愈高,表示公司获利能力愈强。

②公司的流动与速动比率。流动比率是反映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间关系的比率,它是衡量公司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流动比率愈大表示公司对负债的偿还能力愈强,同时表示流动资产周转较快。其计算公式为: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一般而论,公司的流动比率应该接近于2∶1,才被认为财务状况良好。流动比率太低时,表示短期偿债能力较差,太高时表示现金或流动资产未能充分利用,相应地,公司盈利会降低,影响股东的权益。

速动比率是反映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间关系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速动比率是对流动比率的一个补充说明,也是用来反映企业流动负债偿还保证能力的指标,它要体现的是每百元流动负债有多少现金(速动资产的特点就是能够及时变现)作保证。国外财务管理理论中常以1∶1作为合理标准。

③公司的税后利润率。它表示该公司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与销售能力。税后利润率太低,表示该公司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其计算公式为:

公司税后利润率=税后纯利润/销售总额100%

④净资产收益率。这是表明公司利用所有的净资产获取收益的能力,也是反映公司经营能力好坏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公司净资产总额100%

⑤每股盈利。它是指公司年税后利润总额与总股本的比率,表明公司的盈利水平。这是投资者最关心的公司财务指标之一。其计算公式为:

每股盈利=税后利润总额/公司总股本100%

⑥股票市盈率。它主要反映公司股票每股盈利与股票市场价格之间的关系,也是投资者衡量股票投资价值大小的重要依据。市盈率越低,表示其投资价值越高,反之亦然。其计算公式为:股票市盈率=股票市场价格/每股盈利

(2)公司的行业背景及其成长性

公司所属的行业不同,其发展的特点也不同,如房地产公司一般盈利性较强,成长性较好,但易于受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发展具有周期性;一些新兴工业,如微电子、生物、光纤通讯等尖端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则具有较强的扩张能力和发展后劲;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行业,由于受到政策的支持以及垄断性的行业特点,发展比较稳定。

(3)发行公司的规模

一般来说,公司的规模大,意味着公司的实力雄厚,生产与经营的规模效益高,发展的稳定性强,因而容易受到股票投资者的欢迎。但是,有时也有例外的情况,如上海股市历来喜小不喜大,小盘股经常受到吹捧,而大盘股相对受冷落,股价较低。这是因为小盘股市值较低,容易操纵,因而股价上升较容易。另一方面,相对来说,小盘股股本扩张的潜力较大,通过送配股可大幅度降低股价,腾出股价上升空间。此外,有些小盘股原先没达到有关法律规定的5000万股的最低限度,使股本扩张成为必然,这更受到市场关注,像前几年以1000多倍市盈率高价购买爱使股份股票的投资者,通过几次大剂量的送配股,如今仍有数倍的收益,便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投资对象的市场属性好坏主要看一般投资大众对该股票的普遍看法与机构投资者对该股票的兴趣大小。

股票的公众印象除了取决于公司的经营业绩以外,还主要看公司的发展后劲以及经营者对待投资者的态度。如上海股市中的"四小龙"以及"浦东概念股",长期以来在投资者中有着非常良好的形象;而像"哈医药"、"东北华联"等被称作"伤心概念股"的股票,当然会受到冷遇;再比如"真空电子"前领导人一贯漠视投资者做法的结果,使昔日上海股市的"龙头股",如今A、B股股价均惨不忍睹。

在上海这样一个发展中的股市中,机构投资者对股价的影响十分明显,个别股票价格大起大落,这也给一般投资者带来了机会。如上海股市近几年相继出现过的"重庆药业"的"六六六神话"、"界龙神话"、"北旅神话"、"汾酒奇迹"等,莫不如此。

投资盈利的关键除了选好股票以外,更重要的是选择好买卖股票的时机。

大多数投资者都知道,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是最佳时机,但低价与高价应如何认定,这是投资者最头痛的问题。特别是股票市场变幻莫测,股价上涨可能涨过头,股价下跌也经常跌过头。

股票涨跌过头,往往与人们对股票上升过度乐观,对股票下跌过度悲观直接相关。当股价开始上涨时,不少人对股票陆续看好,等到股价大涨时,大多数投资者都看好,争先恐后买股票,使行情愈涨,造成看好的人会愈来愈多,连市场外的资金都纷纷涌到股市,这时股价就可能涨过头了。相反,一旦股价下跌,不少人开始看坏,使行情出现大跌现象,大多数人必然跟着看坏,各种股票频频创新低价,市场之中一片悲观气氛,那么股价要跌过头了。

理智的投资者,应该在行情涨过头的时候,卖出股票,在行情跌过头的时候,进场买进便宜的股票。问题在于一般人很难预测到当时上涨的股价是否会过头,当时下跌的股价是否也会过头。这时,最简单可行的办法,就是在股价接近前一次最低点时买进,在股价到达上一次最高峰前夕卖出。

股票投资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小投资者;股票投资;概率策略

1中小投资者股票投资状况

1.1中小投资者的投资状况不理想

虽然中小投资者在中国股票市场中充当重要的角色,但是他们的投资状况并不理想,亏损异常严重。我国股票市场近几年的波动幅度很大,大涨之后又大落,就最近两年来看,由于持续下跌,投资者亏损面较大,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大多数没有赚到钱。据上交所2010年以来的统计显示,沪市新股上市首日涨幅逐年减小,新股上市后短期内股价跌幅超过上证A股指数。新股上市后30个交易日至70个交易日期间,剔除上证综指涨跌幅影响,股价较首日收盘价的跌幅从6.51%扩大至10.65%。在参与买入的账户中,99.7%是个人账户,且首日买入者多为博取短期收益,这种“追涨”行为加剧了新股炒作,尤其在个股大幅上涨后,追高买入的账户中高达94.7%的亏损。深交所的统计数据显示了同样的结果。新股上市首日买入者主要是个人,10个交易日后超过六成亏损。这些统计数据表明,中小投资者股票投资亏损惨重,投资状况不理想。在这种严峻的现实面前,为中国中小投资者找到适合他们的股票投资策略紧急而迫切。

1.2中小投资者的投资状况不理想原因分析

首先,中小投资者没有充分了解市场主力的投资主体和行为。市场中的主力分为机构、大游资和游资三大投资集团,他们资金充足,投资专业。而中小投资者资金不足,投资不专业。所以中小投资者处于严重的劣势地位,想战胜这些强大的主力,必须具备专业的投资能力和良好的投资者心态。否则,胜算率是极低的。其次,中小投资者对股票投资有较大的误区,不能正确认识股票投资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实践早已证明,股票投资是专业性较强的投资,能长期稳定赚钱的机构投资者,几乎全是具备相应的专业学历的,并经过一定时间的实践操作。上证A股指数和个股具有一定的运行规律,专业投资者往往可以把握其中的规律,但对绝大多数中小投资者来说,绝大部分规律难以把握。上证A股指数和个股具有一定的运行规律,期中的专业投资者往往可以把握其中的规律,但对绝大多数中小投资者来说,绝大部分规律难以把握,上证A股指数和个股短期走势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些都增加了中小投资者的盈利难度和亏损程度。最后,投资分析能力较弱。中小投资者的专业知识比较薄弱,对投资专业知识似懂非懂,一知半解,缺乏系统的学习和培训过程,难以把握股票市场的运行过程和风险。中小投资者分析上证A股指数和个股的能力较差,他们难以把握上证A股指数和个股的大致走势,缺乏对事实信息进行提炼和挖掘事实之间的内在关系的能力,也就是不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往往造成分析的结论与市场真实情况有较大的差距或是大相径庭,误导了自己的操作决策。而本文的研究就是要用概率的思想来尽量使得中小投资者能够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统计学在经济学和证券投资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使用统计学的思想来指导投资者投资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1.3中小投资者股票投资状况是可以改善的

在股市中,历史可以重演,但不是简单地重演。所以如果我们能从历史中总结教训,哪怕是唯一教训,对中小投资者来说也是最大的福音。从股票市场中找寻历史数据,客观地分析数据,统计概率,吸取历史教训,这将是中小投资者最可靠的投资依据,可以为中小投资者进行股票投资、完善投资状况提供帮助。分析中小投资者造成损失的原因,从原因出发,找到改善投资状况的方法是可能的也是必然的;同时本次研究是依据股市的历史数据,从而总结出股票投资的概率策略。运用本研究结论,中小投资者股票投资的状况是可以改善的。

2股票市场数据数理统计分析

2.1上交所股市涨跌分类及统计数据

对上证指数涨跌进行具体而清晰的分类。这样,中小投资者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股票涨跌的具体情形,从而也可以深刻地认识到股票市场既有亏损又有盈利。可以把上证A股指数涨跌分为六类:①小幅上涨(0~1.5%)②中幅上涨(1.5%~3%)③大幅上涨(3%以上)④小幅下跌(0~-1.5%)⑤中幅下跌(-1.5%~-3%)⑥大幅下跌(-3%以上)。股票的价格在每个交易日发生上下波动的变化,根据其涨跌波动变化,将上海A股股票涨跌分成如下六类:①小幅上涨(0~3%)②中幅上涨(3%~5%)③大幅上涨(5%以上)④小幅下跌(0~-3%)⑤中幅下跌(-3%~-5%)⑥大幅下跌(-5%以上)。将上证指数和上海A股股票涨跌幅度分为六类之后,可以对从股票市场搜集的历史数据进行数理统计,从而得出股票市场中各个交易日的股票涨跌分布表,进而达到揭示股票涨跌分布的基本规律的目标。这就为预测未来交易日的股票涨跌情况和中小投资者股票投资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2.2上证指数与上海A股股票相关性分析

当上证A股指数小幅上涨(0~1.5%)时,即当日只要收出小阳线,沪市上涨股票个数占当日开盘数的80%左右。当上证A股指数中幅上涨(1.5%~3%)时,即在上证为中阳线时个股上涨幅度在3%以上达到25%以上,从跌幅来看,跌幅在-3%以下的股票个数在总开盘数中所占比例较为合理,整个涨跌幅个股数量分布是一个比较常见的分布情况,特别是-5%以下跌幅的股票从选取的样本分析来看基本很少出现,整体情况较好。当上证A股指数大幅上涨(3%以上)时,当日沪市个股上涨3%以上个股票个数在当日开盘的股票中所占权重非常大,这一比例达到65%以上,当天所有沪市开盘的个股90%以上,下跌的股票只占开盘股票总数的一小部分。当上证A股指数小幅下跌(0~-1.5%)时,即在上证A股指数收出小阴线的情况下,沪市个股涨跌幅度基本上在3%~-3%涨跌幅区间内分布,这一区间内的比例平均占到60%以上,从概率角度来看,这样的分布是一个较为规则的正态分布,两边个股涨幅在5%以上和跌幅在-5%以下的股票个数大抵相当,不过从总的涨跌幅度来看,个股还是以下跌为主。当上证A股指数中幅下跌(-1.5%~-3%)时,即在沪市跌幅在中阴线的情况下,整个市场行情是在持续低迷中运动,整个沪市上涨个股总数在10%左右,市场行情以下跌为主,并且股票跌幅在-3%以下的股票占到总数的50%左右,个别甚至达到70%。当上证A股指数大幅下跌(-3%以上)时,整个市场是呈现剧跌为主,只有极少部分股票上涨,个股普遍涨幅不大,跌幅在-3%以上的股票占当日开盘数的80%以上。并且界定为暴跌的股票个数占开盘股票总数的61.92%,这种走势下,要做的就是规避操作。

3股票投资概率策略运用

3.1读懂大盘是前提

从前文数据分析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盈利概率≥亏损概率”的情况是很常见的。例如,在上证指数六种涨跌情况中,有三种情况(大幅上涨、中幅上涨、小幅上涨)都属于这种情况,但上证指数小幅下跌情况下股票盈利概率也很大,也可以入市投资,需谨慎操作。上证指数大幅下跌和中幅下跌的情况下,不属于“盈利概率≥亏损概率”的情况。因此,可以通过解读大盘来捕捉和把握“盈利概率≥亏损概率”的概率投资机会。解读大盘走势关键在于大盘开盘后的30分钟。大盘一天走势有六种情况,观察早盘走势,凭借中小投资者已有投资经验,确定大盘一天的大概走势,这个正确的概率很大。研判大盘一天走势可参考前一交易日的收盘价。第一,在开盘时集合竞价的股票价格和成交量对于投资者的决策非常重要,需要仔细分析,看是高开还是低开,即比昨天的收盘价高还是低。它暗含股票市场的意愿,预示今天的股价是涨还是跌。而成交量的大小则表明参与股票买卖的投资者的多寡,它往往影响一天之内成交的活跃程度。第二,在半小时内观察股价变动的方向。通常意义上讲,若股票价格开得过高,在半小时内股票价格回落的可能性很大;若股票价格开得过低,则在半小时内股票价格回升的可能性很大。这时要分析成交量的大小,若股票价格高开又不回落,而且成交量属于放量,那么大盘可能要上涨。观察大盘时,不仅要将现在的价格认真考虑,而且要将当日开盘价、当前最高价和最低价、涨跌的幅度和昨天的收盘价等认真考虑,只有这样才能分析出当前股票市场行情的好坏,是上证指数涨跌幅六种中的哪一种,从而考虑是否入市。

3.2选好股票是关键

根据样本数据分析得出只要上证A股指数收出小、中、大阳线,沪市上涨股票个数分别占当日开盘数的80.13%、93.19%、94.46%;而上证A股指数收出小、中、大阴线时,沪市下跌股票个数分别占当日开盘数的73.46%、87.20%、91.54%。按概率学的理论,当上证A股指数收阳线,中小投资者随机选中上涨的股票的概率是相当大的,这样盈利的空间很大;而当上证A股指数收阴线,中小投资者随机选中的股票下跌的概率是极大的,损失的可能性也是巨大的。概率投资策略的中心即是在概率确定知晓的情况下,严格按指示操作,大致把握上证A股指数走势,实现持续盈利的目的。纵观中国很多中小投资者都是在不停地跟风抄概念、抄题材,这样只能是获利微薄。因为从常识性来看,中小投资者对板块和热点的追逐往往是出现在热点、板块已经起来了的环境下,这时在众多中小投资者都了解这个消息的情况下的操作对中小投资者没有优势可言,这时追逐热点正是某些机构所需要的,机构需要中小投资者来承接庄家的高位获利盘,等中小投资者意识到的时候已为时已晚,最后中小投资者要追题材股的时候往往成了庄家的牺牲品。即使有小盈利也因为不能把握卖出时机而把利润和一部分本金吐回去,而根据数据得出的概率操作是从中小投资者的持续盈利出发的。中小投资者应该做到以上证A股指数为导向的一种操作,追求一种大概率的操作方法,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股票。

3.3入市时机是保障

读懂上证A股指数,选中股票后,入市即成为自然而然的事。运用概率投资策略,在复利和资本雪球的共同作用下,严格遵守交易原则和保持良好的交易习惯,实现持续盈利。入市时间的选择,是在确定当日交易日上证指数涨跌幅的大概率的前提下,也是运用本次研究得出的股票投资的概率策略的前提下,找准买卖的较好价格点。正如在读懂上证指数涨跌的情况下,若预测当天交易日上证指数上涨,则当日股票上涨的概率将达到80%以上,这时中小投资者再运用技术分析等方法,选择一支合适的股票,找出一个恰当的入市点,这样中小投资者股票投资盈利的可能得以保障。若入市时机没有找准,即使读懂上证指数和选好股票这两大步骤做好了,股票投资的盈利也会面临威胁。所以,中小投资者进行股票投资时运用概率策略,还应该在入市时机上认真把握。这样中小投资者股票投资盈利可能性会大大提高!

4结语

在股票投资的概率策略指导中,股票投资操作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例如,在大盘行情特别好时,投资要大胆。因为,股票市场中的概率操作的机会是很多的。又如,在不了解大盘行情时,切勿随意入市,更不要天天入市,因为,毕竟有10%左右的交易日需要回避。再如,入市时不要盲目追高,盈利机会极有可能已错失,而亏损的概率极大。还有,暴跌之后往往盈利机会较多……中小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中有无数次亏损的惨痛经历与深刻教训。因此研究上证A股指数与个股之间涨跌幅关系与其中的概率问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为中小投资者提供一种合适的概率投资策略。

参考文献

[1]张驰,房振明.A股市场投机交易概率估计建模与实证研究[J].华北金融,2020(5):20-26,38.

[2]麻露.中国股票市场的跳跃行为及其风险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20.

[3]李宗弦.中小投资者股票投资策略探讨[J].商情,2016(33):43,61.

[4]陈欣阅.个人投资者特征影响股票投资行为的研究综述[J].福建质量管理,2020.

[5]钟思珍.个人投资者股票投资风险管理分析[J].产业创新研究,2020(15):52-53.